南郑区梁山镇花英生态种养家庭农场成立于2017年5月,位于梁山镇荣国村,家庭农场场主龚连英,经营初期规模119.2亩,主要经营稻田泥鳅、甲鱼养殖技术示范、推广、销售、信息服务等相关业务。2017年5月该农场由省市区渔业技术指导部门确定为“稻鱼种合种养示范基地”,该农场在2017年被省农业厅(陕农业发[2017]107号)认定 为陕西省示范家庭农场。2018年,农场以“家庭农场+贫困户的模式”,采用托管代养的方式带动贫困户28户,解决贫困户就业15人。产业辐射带动农户78户,每户年底分红600元。
现有土地流转面积120亩,主要从事稻田农作物种植及水产养殖。遵循“一水两用,一田双收,生态循环、高效节能”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,推行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,在稻田养殖甲鱼、泥鳅等特色优质水产品,采用稻田无公害生态养殖,生产过程中,“不施化肥,零用药”,确保产品品质,让人们吃上放心健康的食品。稻鳅田不仅给农民带来更高的收益,也保护了生态环境,可谓富了农民,绿了田野。
“稻鳅共作,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,虾、黄鳝、田螺、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,这样可以实现一田两用、一地双收。”,稻鳅共作模式的好处在于,全程基本不用杀虫剂、不用化肥、不用投饲料,在稻田四周及“空中”挂上防虫灯,害虫成了鱼虾的美食。在水里,黄鳝吃害虫、水丝蚓、陆生蚯蚓等,虾、鳅吃浮游生物。泥鳅在田中游动疏松土壤,泥鳅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,在收获泥鳅的同时,也提高大米质量,形成生态良性循环。
事实上,稻田立体养殖模式一直处于探索中,此前已陆续有稻田鸭、稻田鱼等模式问世,之所以选择稻鳅共作,是因为如果选用外来物种,就会打破稻田原有的生态平衡。 “稻田里本来没有的东西,人为加进去,就会产生负面作用。比如稻田里养鸭,到后期,鸭子不但吃虫子,还吃稻谷,鸭子经济效益也不算高。而鳝鱼、泥鳅、田螺等原本就生长在稻田里,对水稻的伤害相对较小。”
泥鳅俗称“土鳗”,属名贵经济鱼类,俗话说,“天上有斑鸠,地下有泥鳅”。其肉质细嫩,味道鲜美,可阵脂降压、醒酒,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,泥鳅是一种高蛋白、低脂肪的水产佳品,人们称之为“水中人参”。泥鳅适应能力强,各种淡水水域均能养殖,养殖周期短,一般在6个月左右,且经济效益显著。
泥鳅的肉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,有“水中人参”的美称,富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B5 以及钙、磷、 铁等12 种微量元素,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每百克鳅肉高达22.6 克;且泥鳅肉质清 淡细嫩,肉味鲜美,营养丰富。泥鳅在医疗上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,内富含 DHA、EPA 和其它药用成分,对丹毒、面疔、指头疔、腮腺炎、痔疮下坠和肝 炎等均有一定疗效,因而在深加工和保健品开发上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。
地址: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花英生态种养家庭农场